投资加拿大

换个地方 再造生命辉煌 -访华人创业家林士锜

 发布日期:19/09/2011
在艰苦奋斗了10年取得成功后,他将生意兴隆的钢琴店交由儿子照看,自己开始享受人们羡慕的清闲生活:如果不是在家附近爬山打球,就是带着太太周游世界,欧洲住上两个月,北美再呆个60天。

可是突然有一日,他觉得“这样的清闲憋的慌,好像还想再奋斗一番”。

这时他恰巧读到一本书说,想活久一点吗?换个环境,生命才会重新辉煌。

于是几近花甲之年的他,决定只身一人到美国“打拼”,“归零,重新开始,
再造生命辉煌”。

他就是洛杉矶和圣地亚哥“新律钢琴公司”老板林士锜先生。

夕阳无限好 北美创业忙

1999年,台湾“新律音乐股份公司”总裁,57岁的林士锜,只身一人来到美国重新创业。他选在洛杉矶华人聚集的罗兰岗立脚,将语言障碍降至最小。第一家北美分店“新律钢琴公司”旋即开张。

2011年初,他南下圣地亚哥,开设第二家北美分公司。

目前在橙县La Harbor的第三家琴店装修也已近完工,开业在即。

每日匆忙的“单身”生活,林士锜过得有滋有味,虽忙不乱,忙中有乐。他介绍自己通常这样度过一天:每天早晨去学英语,上课时和同学们在一起,很开心,把生意上的事抛开;白天照顾店面,认真为客户服务;晚上去客户家修琴、调琴,并聊天;在一整天的工作之后,他会去“24小时”健身房运动,然后再回到家美美睡上一觉。

除此之外,到了周末,他还会“打着赤脚,穿上游泳裤,沿着海滩慢跑。”天气不冷时,他会去海里游泳。

人们说活到老学到老,对林士锜来说,还要“干到老”。工作对他来说,不是痛苦,而是快乐。年龄对他来说不重要,“年龄只是一种符号,重要的是心态,”他说,“虽然我快70岁了,可我的心态是38岁。”

“沉水不会激起浪花,要再去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命才不会停止,才会再重新生长。”林士锜的计划是在今后3-5年内,在拉斯维加斯和凤凰城再设分店。

60年的经验告诉他,“学什么都要苦练的,一分天才,九分苦练。”但他说,“虽然商业是‘苦撑下来’的,但不要怕苦,也不用担心,要相信自己,把工作当成快乐是最重要的。”

与琴有缘 少年苦学艺

林士锜的老家在台湾彰化。他回忆到,“13岁国小(小学)毕业那年,有一次,一个琴店的老板在学校里修风琴,我就盯着看,上课铃响了,我都不想走。”那位修琴的老板见他这么有兴趣,就告诉他,毕业了,可以去工厂学艺。

林士锜8岁丧父,家境不宽裕。所以国小毕业后,决定找份事做。就找到这位老板的乐器工厂。

老板叫李成德,在台中市开“自成乐器制造厂”。少年林士锜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到老板开的乐器行打理,然后就拿个榻榻米,睡在店里。

他说,刚去的时候,老板让做很多零工,扫地、洗衣服、煮饭,有时还要用脚踏车接送老板的孩子上下学。学艺多是靠自己的观察和琢磨,和从其他老师傅们的交谈中,“偷偷”悟道。乐器行里国乐西乐,什么乐器都卖。他也丛中学到了很多音乐和乐器知识。

不过,林士锜说,他的一生深受他的老板李成德的影响,师傅不抽烟,不喝酒,勤劳工作给少年的他留下深刻印象,也为他日后的刻苦工作树立了榜样。

林士锜在那儿一呆就是7年,直到他去服兵役。
 

良心行业 实话实说

服完2年兵役后, 1964年,林士锜回到老家彰化,开了一家乐器行,利用自己的专长经营钢琴销售和维修。

林士锜说,那时正赶上经济起飞。5-6年后,生意看好,他开始有资金投资房地产。后来他把琴行搬到台北,成立“新律音乐股份公司”。后来他在北美的几家琴行,都沿用同样的公司牌号。

林士锜认为他生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坚持“实话实说”。他表示,从不误导客户把国产琴当成品牌名类似的欧洲琴买,是什么品牌的琴,就告诉客户是什么品牌,在哪里产的,就说是在哪里产的。

他也因此坚持用同样的“新律钢琴”店名开店,按他的话说,“我不需要换招牌,卖出去的琴,不怕别人找回来。”

至于调琴,林士锜认为,那更是一项“良心事业”。他说,“大家做起来都一样,关键是有没有良心把它调到标准。调琴的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人可能没有耐心,差不多就交差了,可是要调得好需要时间。”

他解释,“真正要做好,调琴时要用力敲击键盘,琴声大的时候,才能真正调得好。”他自己则通常会带上电脑,把调琴要达到的标准给客户看,调到标准为止。

他的信条和口号是“满意为止,不满意不要钱。”他的回头客很多。

林士锜的另一绝技是修琴,专修患有疑难杂症的钢琴。除了少年当学徒时所学,他自己开店后陆续参观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造琴厂,看到很多琴的做工和内部结构,对他的修琴技术很有帮助。

他说,“新琴不用找我,有问题的,修不好的再来找我。”

工作带来快乐 钱够用就行

一人在美国“打拼”,林士锜没有因为不能经常和太太及家人见面而感伤。他认为自己是个“事业型男人”,“事业是男人的全部,爱情只占10%。”他半开玩笑道。

他说到美国来开店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热情,因为“只有工作才能带来快乐,” “有工作要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也不会随便乱花钱。” “当然了,”他说,“工作才能带来钱,每天付出的辛苦工作,也应该得到钱嘛。”

他用工作换来的钱陆续给三个孩子每人在美国买了一栋房子。他说,“因为我的父亲传给我一栋房子,我既然有条件,也给每个孩子买一栋嘛。”

不过他认为,对孩子不要留太多钱,有一栋房子就够了。如果有财力,可以救济别人,手心要向下,不要向上。

他正和儿子们商量准备成立一个基金会,“做些推广音乐的公益事业,比如说送钢琴给优秀的音乐人才,补助出国没有钱的有天份的学生。”

在美国10多年,林士锜说没有什么文化上的不适,反而是很喜欢这里自由的环境,“这里可以自由发展,我们也要敞开心胸去适应。”

每天的工作带给他快乐和满足感。他强调“要相信自己,就会快乐。”他举例说,“我去爬山,跑步,到停车场,都会微笑着跟别人打个招呼,然后自我介绍,告诉人家我在哪里卖琴。”他说,“快乐的电磁波会影响别人,让别人接收到好的信息,就会来买琴。”

他不怕被拒绝。他说,“因为销售中一条金科玉律就是,推销是从拒绝后开始的。”

在工作上他说要“奋斗不息”,在生活上他却很简单,“随便煮点饭,烫个菜,就行了,大鱼大肉反而消化不了。”

这辈子没白活 下辈子还卖琴

唯一一位一生缔造两个世界500强公司的著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专心致志,一心扑在工作上,是磨炼精神、提高心性的尊贵的“修行”。

花甲之年的林士锜谦虚坦诚,言实无华。初看上去,这位身材显得瘦弱的长者,不显山不显水。然他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流露在他打理琴店娴熟利落的一举一动中。

如他所说,他创业的路还算平坦,但却记载着他奋斗不息的历程。他乐观自律的生活态度使这样的历程显得“平坦”并充满快乐。

早年在台湾开业时,他曾经营了一个造琴厂。在坚持了11年后仍不成功,他只好关闭琴厂,不提造琴,专注卖琴。他说没有因为琴厂不成功“茶饭不思”,而是从中“发现自己是销售人才不是管理人才”。他没有后悔,“生命就是要去尝试嘛!才会成长。”

工作之余,林士锜喜欢读百家书。哲学,小说,宗教。他尤其喜欢读名人传记,看人家怎么成功,为何失败。

他有很多勉励自己的话,如:“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生命的真正奇迹,在于永不放弃。”“奇迹是执著造成的。”“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他对自己这一生感到满意,因为他尽心了,奋斗了。若有来世,他说还做这一行,不过他希望,“现在不断地学习,也许下辈子会更聪明一点,不再走失败的路了。”


 

正在下载视频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