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加拿大

华人海外创业要低调坚韧务实

 发布日期:08/05/2012
63岁的David 30多年来,一直在美国芝加哥的唐人街经营一家中餐馆。David就像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新兴的超级力量:海外华人》的文章中提及的三代二代之前的华人创业者一样,他们通常文化程度不高,靠自己的辛勤开中餐厅、洗衣店等创业往往是为生存之举,但共同的特点是非常低调和务实。
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发现,全球华商财富绝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但中国内地富豪的崛起和发达国家华人高科技企业的兴起,正在改变全球华商财富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格局。
善于抓住商机
国务院侨办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500万海外华侨华人。从上世纪80年代早中期,第一代中国内地留学生走出国门开始,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职业分布与职位层次上,华人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与成就,其中不乏优秀的创业者。
这些受过最好教育的中国人创立企业的领域与方式,和早年的海外华商已有了质上的飞跃与区别,他们显然比当年的创业者更具有知识性,更有前瞻性,当然也不乏第一代创业者的特征,低调和务实。
参与《蓝皮书》华商部分写作的华侨大学经济学系饶志民教授告诉记者,在开办企业时,这些新一代创业者往往已经发明高质量的产品或新式服务,或者对自己将提供的传统产品与服务有确切的知识,并且有对市场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他们在扎入其商业体系业已相对完善与成熟的社会后,经过头几年的“文化冲击”后抓住了机会,找到、掌握了在当地创建商业的切入点与路径。
比如,朱家良(James Chu)1987年到美国时,一文不名,但他后来创立的品牌View Sonic是美国显示器最大的独立品牌,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孙大卫(David Sun)、杜纪川(John Tu)创立的Kingston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6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新经济时代,从香港移民王嘉廉(Charles Wang)创办CA(Computer Association),到陈丕宏的宏道公司(Broad Vision),进而到杨致远创办雅虎(Yahoo.com)成为网络经济的标志,这一段段华裔在科技界的传奇故事就更为人所熟知。
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王安电脑创办人王安曾说:“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是通情达理。所谓通情,就是通晓美国国情和世界计算机行业的行情,达理则是明察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在多重困难中的坚韧
海外的华人创业者被德鲁克认为是新兴的超级经济力量。创业不易,异乡创业更难,因为创业需要不少的社会资源,海外华人创业者艰辛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很难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创办了Future Labs和WebEx的朱敏刚到美国时就住在校外,即便打工也寻找能与美国人更多接触的工作,为更多了解美国文化和思维。
创业者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如何获取创业和维持企业的继续生存资金。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庄国土告诉记者,在早期缺乏现代银行与大型信贷组织支持的情况下,华人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等关系网来获取支持。不过美国硅谷著名华人创办的专业社团华源科技协会,也在为硅谷创业公司提供与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家接触和交流的平台,这无疑增加了海外华人在困境中的创业机会。
在异乡发展企业,虽然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但在持续经营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上经受过危机的考验。传统家族企业的特色让这些企业走向成功,有时也会由于创业者技术出身缺乏管理技能、继承人的问题、不可预见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公司走向破产。饶志民认为,王安的公司最后走向失败,就是因为权谋管理与接班人危机。德鲁克也在上述表示,中国海外华人企业要发展,比如要让“陌生人”参与进来。
华人创业者还遇到的是意想不到的政策方面的风险。由于一些国家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下令禁止华人经营某些行业,东南亚国家的优秀华商有时还会受到当地人的敌视和不理智行为。“虽然现在这种明显的排华行为少见了,但在某些领域的歧视现象也依然存在。”庄国土认为。
为融入主流社会,早年,像王永庆、林绍良这些成功创业者,常常主动与一些社会名流,包括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德高望重的社会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王永庆曾经说道,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也有助于把握社会经济趋势,发现商业机会,同时,也逐渐为企业建立了一个保护性的公共关系网络,以防各种不测事件的影响。
海外创业的各种艰难,也曾让不少创业者有过放弃的念头。8coupons创始人苑文玺建议,如果有好的创意和模式,一定要坚持下去。
部分知名美籍华人及其创办的企业
唐南珊(Nancy Chang) 台湾休斯敦Tanox公司联合创始人,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治疗哮喘和艾滋病的企业,2006年被Genentech公司以9.19亿美元收购。
张善良(Sam Chang) 台湾创办McSam酒店集团,现为董事长。纽约市最成功的酒店投资商之一。最新举措是进军中国大陆酒店业。
杨致远(Jerry Yang) 台湾毕业于斯坦福大学。雅虎联合创始人。
陈士骏(Steven Chen) 台湾 2005年,与他人联合创建了YouTube视频网站。后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把YouTube出售给谷歌。
程正昌(Steve Chen) 江苏与其父亲共同创立熊猫快餐集团,目前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中餐连锁店,熊猫快餐集团网点遍及美国37个州。
朱家良(James Chu) 台湾创办的显示器企业优派(View Sonic)公司已成为全球第八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年销售额高达16亿美元。
朱钦骐(David Chu) 台湾与人联合创办了休闲服饰品牌诺帝卡(Nautica)。后又成为连环创业者。
孙大卫(David Sun) 台湾孙大卫同重庆人杜纪川(John Tu)共同创办了美国第一大未上市的电脑内存制造企业——金士顿科技公司。
唐仲英(Cyrus Tang) 江苏 1950年赴美国。创办的唐氏工业业务范围涉及钢铁加工和药品制造等,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
王安江苏 1951年创办王安电脑,生产对数计算机、小型商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机及其他办公室自动化设备,曾是整个IT业的领头羊之一。
 
邓锋:好企业是磨出来的
尽管被称为“硅谷最成功的5位华人企业家之一”;尽管在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上清华,出国热的时候出国、在硅谷热的时候在硅谷创业、在回国热的时候回国,在投资热的时候做起了投资;尽管邓锋认为自己的人生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脚步,但回顾自己的多年来的多次创业的经历,他依然觉得波澜起伏、步步惊心。
“好企业是磨出来的。”2011年11月的一个晚上,在清华经管学院举办的企业家讲堂上,邓锋这样感慨,“作为第一代美国移民,要想在美国成功,没有资本,没有资源,只能靠自己的勤奋和才干。”
邓锋的话,概括了海外华人的创业心声。
走有风险的道路
对邓锋影响最大的是英特尔的前任CEO,邓锋表示,“我在英特尔待过,他和我一样是第一代移民,从一个技术人员走到管理者再到战略家。他是我创业学习的榜样。”
邓锋在美国硅谷创业的年代正值彼时硅谷的创业热,和其他创业者一样,迈出第一步是最困难的。一方面,邓锋当时已经在硅谷著名的公司——英特尔工作了4年,按照英特尔的惯例,工作满5年的员工将获得上百万美元丰厚的股票和期权奖励。安逸的生活唾手可得;另一方面,如果创业,妻子刚生完孩子,每个月都必须要面对较大数目的房租和保姆费。
一边是坦途,一边是风险。邓锋承认,这是他人生中一个很大的挑战。创业家骨子里的不安分因素和硅谷的创业氛围给了邓锋最大的勇气。在硅谷这个“创业者的乐园”中人们每天都能听到创业成功的故事,在“硅谷文化”的感染下,从自己家中的起居室里起步,1997年,邓锋离开英特尔,和两位好友凑了几万美元,创立了网屏技术有限公司(NetScreen Technologies Inc.)。
尽管这已经不是邓锋第一次创业了,但在NetScreen创始初期,邓锋还是走了弯路。“最初的产品完全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的,而不是市场化的产品,根本不能用。”
所幸,邓锋选择的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行业。ASIC安全芯片与生俱来的速度和效率使NetScreen公司的产品很快就在全球打开了局面,并成为新一代防火墙的标志。
“做人得有点想法,换一种思维,走不一样的路,敢于冒风险。”邓锋这样总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事胆大,小事胆小”,也就是喜欢冒险的人。“很多机遇容不得你细细想清楚,想清楚就太晚了。”
低谷也是最好的时刻
美国硅谷确实是创业的摇篮,在硅谷创业之初,风险投资在资金上给予了邓锋极大的帮助。最初是一位天使投资人,然后是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几年间的几次融资,让邓锋融到了8800万美元。
一切并非一帆风顺。资本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给予了邓锋最大的帮助,同时,也带来最大的风险。2000年2月,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用9亿美元以交换股票的方式收购了NetScreen。但随之而来的股市大跌,让NetScreen的市值从9亿美元跌到3亿。
回忆那段时间,是邓锋在美国创业最艰难的时刻之一。当时的硅谷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一看到NetScreen出了问题,每天都有猎头挖人的电话打来。对于一家科技企业而言,人才就是企业的全部。
“犯了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错误。”那段时间,邓锋发挥了自己曾经做过辅导员的优势,找每一个员工进行谈话。让他颇为感动的是,通过谈话,他发现在企业创业阶段,大部分员工对于企业都有深厚的感情。经过邓锋一番动员,核心员工全部都保留了下来。同时,邓锋与收购他们的上市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一番恳谈。说服该公司同意放弃收购。
在邓锋看来,这段公司最低沉的时间也是公司文化行程和凝聚的最好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留下来共患难的都是日后最稳定的员工。是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这段经历让邓锋本人也沉淀了下来。不再着急去卖公司,而是潜心做市场,将公司发展壮大。2001年12月11日,NetScreen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上市当天,股价就上涨了50%。从零开始的创业到几年后以42亿美元卖给了一家网络设备公司。几年来,硅谷上演着起起落落的故事,不断有公司兴起和陨落。环境变化让邓锋唏嘘不已。对于这段创业经历,邓锋总结,上市只是一瞬间的快感,真正享受的,是创业的过程,是像战士一样不断战斗的过程。他认为,最值得骄傲的是在最难的时候能挺住,这体现着创始人的责任、胸怀、坚持和理想。
一次又一次从零开始
2005年,邓锋带着妻儿在回国热中回到中国,这次的他选择了在北京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这座刚刚落成的写字楼里做风险投资。这次的创业对于邓锋来说有三大挑战,一是创业环境从美国转变为中国,多年的旅美生涯期间,中国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二是身份的转变,从一名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转变为培养企业的投资人;三是邓锋又一次回到了初创企业,又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从报纸的求职栏里找到秘书和司机。邓锋开始了一次全新的挑战之旅。出于对行业的了解,几年时间,邓锋投资了多家企业。如今,北极光手中管理了6只基金。
“很多人的商业准则是,合作中我一定要谈到最好的条件,什么事情都是我方得大头,对方得小头。这样做的结果是,你传播的是一种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你不是在创造整个社会财富的更大化,你只是以损害你商业伙伴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的观点是,对于商业伙伴,你不能以一种敌视的角度来看,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创造双赢。”邓锋认为,创始人的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无论是自己的企业用人,还是做风险投资选择项目,邓锋都极为看重这一点。
“早期的投资就是投人。我认为,有一次失败的经历是可以给创业者加分的。只要他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作为一个创业者,邓锋认为在创业之初,必须有高于财务回报的理想,而他本人最新的理想是,培育世界级的中国公司,培养世界级中国企业家,做世界级的中国风投。
朱敏:要能把苦与乐共同享受
美国加州高速公路两旁,精致典雅的别墅群林立,那曾是初到美国读博士的朱敏的梦想之一。不过当他第一次创业成功,有钱买下这里别墅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无心思去享受这样的别墅,而是在琢磨怎样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
36岁作为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生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并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朱敏,5年后已经开始在美国连续创办了2家IT公司,将他的产品推广到财富1000强中的大多数公司,并且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地位与影响力为中国企业搭起了国际平台。
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发现,如今,由华侨华人创办或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公司约占硅谷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华侨华人对硅谷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硅谷创业
在朱敏看来,在美国创业的想法源于硅谷的创业氛围。“在硅谷,对一个人的评价和认可非常简单,就只是基于你是否创过业,是否创业成功过。如果你只是在一个大企业做高管,虽然薪酬也很不错,但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怕被人看不起。”
朱敏攻读工程经济博士所在的斯坦福大学,正位于几千家各种各样新型的科技公司和各国精英聚集地硅谷。得益于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他被学校鼓励参与实践,于是一边在IBM工作,一边读书,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也因此步入IT领域。
在这种火热的创业环境中,1991年,在自家的车库里,朱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创建了Future Labs,主要产品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网络的“会议演示沟通系统”。然而除去一般创业的困难,在美国创业的更大难处在于,虽然美国社会还算比较多元,但一个华人想要融入这样的社会并不容易,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去找美国人给你投资就更难。
朱敏回忆道,开始时美国人不投他,但他的产品吸引了一个新加坡人主动充当了他的天使。不过当时他没有理解,这个软件需要互联网才能支撑的,而Future Labs是走在互联网前面的;同时Future Labs也一直挣扎在IBM和Intel两个大巨头的竞争对手阴影中。直到1996年,Quarterdeck以1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Future Labs,朱敏才挣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当共同创始人拿着一大笔钱和女友环游世界去了的时候,朱敏躺在床上,想到虽然自己下半辈子几乎可以衣食无忧,但并没有实现自己想要的成功,那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
再次创业
于是,朱敏再次出山,他找到了一位印度合伙人苏布拉·埃亚,联合创办了专注视频产品的软件公司WebEx(美国网讯),提供网络会议软件服务及支持。此时,在中国留学生创业日渐被接受,朱敏第一次拿到了美国风投的700万美元。
朱敏去找投资也有多次碰壁,人家听说他的竞争对手是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并且微软提供的是跟浏览器捆绑、免费的类似产品时,都觉得他疯了。他弄到第二笔 3000万美元投资的,是从一个曾经在微软做过产品经理的人,“只有他对这个产品真正理解,知道我们的产品与微软原有产品的不同之处和价值。”
2000 年,WebEx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发展成为全球实力最强的网络互动服务和网络会议中心系统的服务供应商,打败了微软的Netmeeting和 Placeware。朱敏也以发明“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互动多媒体通讯技术”并拥有20多项专利而成为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该技术被著名IT顾问公司IDC称为“通讯史上的革命”。
2007年WebEx股价已达56美元,当年3月WebEx被CISCO公司以32亿美元现金溢价收购,这使朱敏声名大噪。卓越的创新和创业成就,使得朱敏在硅谷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望,成为留学生及华人企业家的典范。而更让朱敏欣慰的是,如今财富1000强中的 80%~90%都在用WebEx的产品。
在朱敏看来,创业团队的成长需要两种磨合,一种是市场的磨合: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应该提供怎样的产品服务这个市场;第二个是团队成员的磨合:针对产品,需要有怎样的团队,这个团队成员之间怎样能够无缝对接,提供最好的产品给市场。
再出发
受硅谷文化的耳濡目染,创业成为朱敏的精神追求,回国后的朱敏没有精力再去创业了,但他非常愿意用自己成功创业的经历去辅助年轻人走上创业之路。
其实,还在美国硅谷的时候,创业成功后朱敏开始涉足投资领域。2004年,他作为美国最大的早期风险投资商NEA公司在中国的唯一投资合作人,帮助NEA成功投资了中芯国际、展讯科技、红孩子等一批项目。
2005年,朱敏与NEA共同创办了赛伯乐中国投资基金,谈及目前和未来关注的投资领域,朱敏表示,投资领域主要定位在基于互联网与IT技术下的与中国消费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金融、医疗等领域。
现在的赛伯乐已经在中国直接投资和关联投资几十家企业和创业家,包括中国绿线、正泰太阳能、展讯通信等。朱敏介绍,赛伯乐很多投资都是天使项目,其中包括展讯通讯和聚光科技,聚光科技的两位创业者曾拿了一张纸到朱敏的家中,因为好不容易发现朱敏是他们的老乡,希望支持他们创业。“我听了他们的想法,说也许你们可以,于是投资了他们50万美元。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在创业板上市,50万美元变成了十几亿的回报。”
另一个成功案例,是正泰太阳能。朱敏介绍,正泰太阳能的创始人是他的一个同学。赛伯乐从零开始投资,经过3~4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做到3亿~4亿的规模,今年的销售可能突破5亿。
作为过来人,朱敏说,如果有对创业者的建议,首先就是创业非常辛苦,要能把苦与乐共同享受,其次要有伟大的理想,充满激情地去创业,同时建立企业共享文化,第三就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大多数时候不是竞争对手打败你,而是你自己”。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刘琼
正在下载视频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