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加拿大

妙药始于经方 源自上古神农时代汤药治病经验总结

 发布日期:06/03/2012
所谓经方,乃是源自上古神农时代用汤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即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以方证对应治愈疾病总结出的方证经验,主指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治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要理论并进一步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冯世纶教授在继承和弘扬经方事业上不懈努力,近30年来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注目,不但是学术的影响,而且涉及了经济、教育等,2010年报12月人民政协报健康周刊登载一篇专题报导:“妙药始自经方来”,可见其一斑。文章称:来自江苏的刘女士,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她先后来到几十家医院用多种方法治疗,花费高达十几万元,病情却愈发严重,最后束手无策来找冯世纶求治,冯教授经六经辨证、辨方证,给予《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方药每剂价格不足十元,就是这看似无奇的方药,仅一个半月就使患者摆脱了缠绵多年的顽疾。又一位来自江苏的小男孩,不明原因发热三个月之久,也是花费数万元遍寻名医而无效,父母带着他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冯世纶教授治疗,一剂经方煎后服下,当天小孩热度即退,调理一周后高兴回家。这并非个例,类似的经历,在冯教授几十年的临床生涯中,数不胜数。 

冯世纶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了《内经》、《伤寒论》等传统医药学知识,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他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通过反复学习经典和临床体验,感受到了经方的魅力,尤其是师承胡希恕先生时,深感其学术独特及学术思想严谨,渐入其门而不可拔。冯世纶登入胡希恕经方之门,是从门诊抄方开始的,并利用星期天、夜晚听胡希恕先生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稍有体会,总结老师临床经验成篇发表,如胡老治疗黄汗经验、治疗肝炎经验、治疗哮喘经验、诊脉经验等。后来把胡希恕先生讲课录音并整理出版,如《经方传真》、《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等。在整理老师著作中,同时学习经典及诸多考证资料,渐渐入胡希恕经方之室,始悟《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近30多年来,不断探讨、研究,明确提出《伤寒论》是不同于《内经》的经方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通过撰写论文、出版专著阐明经方实质,并召开学术会议、网络教学等宣传经方医学,因此引起国内外关注。

从名医证治中传承经方的运用

近年来,海内外对经方的重视唤出了许多经方大家。加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经方的讲授及其应用,已邀请多位经方大师前来讲学。继之前的倪海厦、郝万山、曾荣修、刘力红、黄煌教授等大家之后,近期冯世纶教授将前来继续经方的精彩讲解与经验传授。

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现任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负责人。自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从事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 90年代从事类风湿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冯世纶教授毕生从事经方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曾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等著名中医,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系统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冯世纶教授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及临床,破解了多个学术困惑,指出经方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同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并探索了经方半表半里的实质等,澄清了经方学术源流。发表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系统推广经方医学思想。近年来出版的著作包括:《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中国汤液经方——金匮要略传真》,《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

冯教授学验具丰,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委员会秘书长、男科学会委员、皮肤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柯棣华医疗队成员。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多次受邀到国外讲授经方学术经验,在国际经方界有极高的声誉。冯世纶教授重视经方的传承和弘扬,组织弟子开展经方的各项学术交流和学习活动,以更好地弘扬经方学术思想。其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对急慢性热病、咳喘病、内分泌病、痹证、男性病、男女不育不孕、风湿、皮肤病等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颇有研究。
此次在加州中医药大学的讲学中,将详细介绍经方治疗前列腺炎、头痛、哮喘、心因性疾病等,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讲解经方用药的规律与方法。这对湾区广大中医业者而言实为难得的学术盛宴。欢迎欢迎广大医师前来交流,也欢迎患者前来就诊。

欢迎电话或email注册!

中医继续教育时间: 2012年3月3-5日,9am-1pm,2pm-6pm

主题:中医经方与临床

     地点:加州中医药大学圣荷西分校(Five Branches University)
      3031 Tisch Way, Suite 18PW, San Jose, CA 95128

上课预约:(408)345-2651 联系人:陈静
门诊预约:(408)260-8868
Email: chinesetcm@fivebranches.edu 网站:www.fivebranches.edu  

冯世纶教授简历

冯世纶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卅。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任主任医师、教授。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而专注于《伤寒论》、经方研究,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温病等论文,出版了《经方传真》、《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传灯》、《经方用药初探》、《古今养生法500法》等专著。现任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负责人。近期,又继承著名《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大師的研究成果,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和多考证,著成了《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出版,科学地释注《伤寒论》的六经、脉诊、方证内涵,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为继承和发展张仲景经方医学做出了贡献。

在临床上长期从事急慢性热病、咳喘病、内分泌病、痹病、男性病、皮肤病等研究,曾获国家科技大会奖、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曾先后赴日本、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近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讲授经方经验,深受好评。

社会兼职,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委员会秘书长、男科学会委员、皮肤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柯棣华医疗队成员。 

正本清源解《伤寒》

冯世纶认为,中医要发展,须得纠正中医研究上的偏差。目前,中国中医院校的教材尚停留在用《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释解《伤寒论》,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是《内经》的六经,甚至认为中医的理论都来源于《内经》,这种思想严重束缚了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

上世纪60年代,首次听胡希恕先生讲课,就使冯世纶眼前一亮,即胡希恕先生上世纪50年代读了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后,深受启发,明确提出:“《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并非据《内经》撰写而成”。 冯世纶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后经进一步学习、考证,得知持有这种观点的并非少数,如章太炎、喜多村直宽、恽铁樵等。又拜读了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文章,坚信胡希恕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始悟后世不能正确读懂《伤寒论》有着重要的历史原因,正如李心机教授所说:“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因此,撰写“《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内经》”、“《伤寒论再溯源》”等文章,宣扬这一观点,同时,把胡希恕先生的笔记整理成书出版,如《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明确了《伤寒论》源自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而经方的起源早于《内经》,始于神农时代,即经方在远古神农时代先以单味药治病,后渐渐发展为复方治病,其治病理论用八纲,即以八纲辨证、八纲辨药,临床治病讲求方证对应,而长期运用方证的经验积累,渐渐产生了六经辨证,故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实质即: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冯世纶继承这一学术思想,并经多方考证,继而提出:半表半里病位概念产生于东汉,因而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多年来,以八纲释《伤寒》,以经方原有理论解读《伤寒论》原文,所写论文及专著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经方爱好者好评,不少人来信、电话感慨地说:“看了那么多中医著作,感到您的书最实用!”由于能正本清源读《伤寒》,尤其开展多次学术活动及网络教学,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在摆脱“《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伤寒论》的科学内涵(中国中医药报07,1,8)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上世纪初,章太炎曾说过:“近世多信远西医术,以汉医为巫,如其徵效,则汉医反胜”。这种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实在令人费解。究其原因,乃一些人没有弄清中医科学的内涵,着眼点错误,则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近治愈眩晕一例感触颇深:10月17日,82岁老妪患起则头眩,到某大医院急诊,CT、B超、心电图等查未见异常,而静脉输入丹参等药,同时给服多种中成药、西药,花去二千多元,得到的结果是起则扑地,头破血流,无奈找中医诊治,我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判定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给服一剂效,三剂愈。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是有关《伤寒论》(简称《伤寒》)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

一 《伤寒》是由症状到方证到六经的科学总结

症状,古写为證状,《现代汉语词典》谓:“有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如咳嗽、盗汗、下午发热等是人的肺结核病的症状”。经方家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的六经理论源自于疾病所反应出的症状,因此对症状定义明确:“人若有了病,就常有自觉和他觉的一些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反应出来,对于这种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呕吐、发热、恶寒、脉浮、脉数、舌苔白、舌苔黄……”即症状包括了患者自身感到的异常及医者所察觉到的异常。中医历来重视症状研究,例如《灵枢•外揣》记载:“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其涵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体内外。《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也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都在说明,治病要重视观察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因此,症状与中医理论形成、理论特点密不可分。
人类认识大自然、认识自身疾病有各种方式,而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自然先看到是,有白天黑夜、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这就是用八纲观察研究世界万物的内在变化。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形成了辨证施治(论治) 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辨证不辨病,这与其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医的发展,远在于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不能借助有如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又没有精良器械的支持,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变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问、望、闻、切),于患病人体所反应出的症状上,用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探索治病的方法。经过千百年的长久观察和亿万计的人体实践,再实践,不但促进了四诊(问、望、闻、切)的进步、药物的应用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根据症状变化规律及治疗规律,亦终于总结出来如八纲等一般规律反应的治病经验,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更总结出种种通治常见疾病的验方、方证经验,也即适应治疗各种常见病的规律、验方、方证经验。所谓《汤液经法》即是其代表典籍之一。

现在人们逐渐明确了,张仲景医学属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一派。经方派认识疾病,最早是以简单的症状开始的。我们的祖先在漫长与疾病斗争中,一味一味药的认识、体验它们治疗什么症状及对人体的影响,渐渐积累了每味药的功能及所适应症状的用药经验,《汉书●艺文志》生动地总结了这段历史:“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便是用八纲指导和总结的药物和症状的经验,其代表著作则是《神农本草经》。后来又积累了二味药、三味药、多味药治病、适应症状的经验,这便是每个方剂与疾病症状所形成的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记载了汉代前中医药经验,主要是众多方证经验(三百六十个)。这里要说明一下方证概念: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方证经验的应用、积累,促进了人们认识的提高,更进一步认识到:把方证用八纲归类,可归纳为三阳、三阴六类,这便是六经。这就是张仲景依据《汤液经法》,总结其中的八纲辨证,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形成了六经辨证,从而撰成《伤寒》。简而言之,经方的主要内容方证和六经理论,都是来自于症状、方证的总结,即根据症状总结治病经验、继而总结方证经验,从而集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应当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长期几经亿万人体患病观察、治疗、总结的结果,这种人体实验科学,是通过症状反应总结各种疾病的治疗规律,它不同于西医的动物实验观察,因其辨证论治而无“副作用”等蔽。其实西医也通过动物实验的症状反应、观察,探讨病因病理,如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应学说,重视症状反应。不过,中医是通过人体和服药后反应来反复观察总结,因其更具科学性。

二 症状方证是解读六经的主要依据

六经的实质,历来争论不休,原因不一,但以症状、方证入手,可轻易而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认为:八纲、六经皆是人体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分类,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在标明病位,这里特别注意,所说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病位,而是病邪使人体致病后反应出的症状集中反应的病位,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症状的反应,不过症状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症状的反应才显示出来,故无症状则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症状,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症状反应,同时,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症状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两类不同的症状反应,三个病位六种症状(证、证候),即各种病所反应出的症状的六种基本类型(六经病、证),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

分析《伤寒》的内容可以明白,六经是完全根据症状来判断的,如太阳病的症状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意义是:人体受外邪侵袭,正气、津液较旺,正邪相争于体表,呈现证在表的阳热证,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之为太阳病。太阳病常见方证有: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葛根汤方证……麻黄汤方证、麻黄加术汤方证……分析这些方证,其共同特点是:常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病位皆属表,而症状病情皆属于阳证,其病证实质为表阳证。又如阳明病的特点是:“胃家实是也”、“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其意义是:邪入于里,而呈里实热证,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之为阳明病,阳明病常见方证有:白虎汤方证、瓜蒂散方证、大承气汤方证、泻心汤方证……分析这些方证,共同特点是:胃家实、身热、汗出不恶寒。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病位皆属里,而症状病情皆属于阳证,其病证实质为里阳证。如少阳病的症状特点是:“口苦,咽干,目眩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须喜呕”。其意义是:由于人体气血津液虚,邪入于半表半里,而呈半表半里阳证。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为少阳病。少阳病常见方证有: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方证、黄芩汤方证、四逆散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常见口苦,咽干,目眩,或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病位皆属半表半里,而症状病情皆属阳,其病证实质为半表半里阳证。又如少阴病的特点是:“脉微细,但欲寐也”、“无热恶寒者”。其意义是: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为少阴病。少阴病常见方证有: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白通汤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常见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与太阳病阴阳相对皆属表,而症状病情皆属阴,其病证实质为表阴证。又如太阴病的特点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其意义是:凡出现这类症状即可判定为太阴病。太阴病常见方证有:四逆汤方证、理中汤方证、当归芍药散方证、吴茱萸汤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皆属里,而症状病情皆属阴,其病证实质为里阴证。又如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意义是:依据这类症状可以判定为厥阴病。厥阴病常见方证有:乌梅丸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消渴(口干),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上热下寒,寒多热少,或微有热。用八纲分析,这类方证皆属半表半里,而症状病情皆属阴,其病证实质为半表半里阴证。(有关厥阴、少阴病的探讨详参《中国汤液经方》)。因此,可以说,经方的六经实质,是疾病所反应出的六类症状,用症状分析六经,其实质则显而易见。

三 方证是中医治病取效的最主要依据

由以上可知,中医的理论主要来自于症状总结,是实践科学的总结,诚如岳美中所说:“准当前之象征(症状),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故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症状与用药的内在联系即方证,方证不是在实验室及小时、几天、几月、几年所能得到的,是千百年来临床反复观察才总结出的规律,这些规律又都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故中医治病历来重视症状、方证,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有是证,用是方”,已成中医经典用语。这一科学总结,不但医学中应用,而且深入于日常生活,甚至治理国家,如“办事有方”、“治国有方”……可见其科学性深入人心。张仲景即是根据症状特点、变化规律、治疗规律撰成了《伤寒》,其方证经验,后世用之多验,无论是经方派、时方派、还是温病派皆用其方,皆疗效显著,被国内外诚服,在治疗上认为是比西医要胜一筹,如章太炎称:“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本文所治眩晕即是根据《伤寒》的方证经验、理论治疗取效的,类似这种临床报道数不胜数,从而说明方证在中医理论、治疗中的科学价值。

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理论,不但能治疗慢性病,也能治疗急性病、传染病,近代多有报道用经方治疗的肺炎、流感、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皆取得满意疗效。

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尚有不重视症状方证的倾向,尤其凡病先西医检查诊断,用西医诊断主导用中药治疗,按诊断病名给很多、多种“专治药”、“专科药”、“专病药”,如前举眩晕一案,因药不对证而使病情加重。现代的医学检查无可厚非,有的甚至还必不可缺,但中医发展史说明,中药治病主要根据症状特点、中医理论,治疗时必须重视方证,必须方药对证。日本的“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是很好的教材: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药株式会社,于1972年生产了小柴胡汤颗粒剂,日本近畿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有地滋教授,以西医的模式固定处方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有效,实验实观察未见毒副作用,科研报告在和汉医学会议上发表后,很快形成小柴胡汤热,一时风靡日本,而临床应用只根据慢性肝炎诊断,而忽略症状、方证,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即给服小柴胡汤,结果10年后,发生了188例肺间质性肺炎,死亡22人。以血的教训,从反面证实,中医由症状总结的方证经验及六经理论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伤寒》的主要核心科学内涵,当是六经、八纲及方证所形成的辨证理论体系(其中还有痰饮、瘀血、水毒、七情、六淫等致病因素,这里从略),应用于临床百试百验,国内外称奇,显示了其科学性。章太炎盛赞“《伤寒》为吾土辨析最详之著作”,认为“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主要是因经方以疾病反应出的症状和用药反应规律,总结治病经验,这些在汉代以前道家医学就积累了丰富资料,张仲景的伟大功绩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方证名但以某药名之,更突出的是弃五行理念,而只用八纲来总结症状、方证经验,从而使方证更能反应疾病的实质和标准化,使其理论更具科学性,这即是“中医之胜于西医者”的主要原因。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伤寒》的六经、方证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来自长期人体实验科学,它不同于西医的动物、实验室科学。这里要说明的是,各种科学皆有其优缺点,评价其优缺点当于实践中求证自明,不待赘言。

一些人认为中医是哲学医,或认为是经验医,无科学性可谈,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中医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不过持这种看法者毕竟是少数,近年来,中医走向世界,出现中医热,是因为其确有科学性。少数持怀疑者,如进一步了解中医、接近中医,相信都会认识到中医的科学内涵。

正在下载视频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