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加拿大

黑石:華爾街賺錢大王

 发布日期:22/10/2011
 美國紐交所的數據顯示,黑石集團過去5年年均利潤超過10億美元,2006年一年盈利就高達22.7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1%。如果以該盈利計算,黑石集團每位員工為公司賺了295萬美元,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9倍,黑石成為華爾街最能賺錢的公司。日前黑石上市了,是私募股權基金中將主體公司上市的第一家。

  從堅決不做敵意收購,到首開先河成為公眾公司,黑石從來都是最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Blackstone Group 1985年成立 總部地址:紐約

  辦公地點: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達拉斯、舊金山、波士頓、

  洛杉磯、巴黎、倫敦、孟買和香港

  專注領域:旅遊、酒店、化工、汽車、國防、消費品以及醫藥等

  管理規模:約1250億美元

  創始人: 皮特•彼得森(Peter Peterson)、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又譯“蘇世民”)

  在華爾街,有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皮特•彼得森和史蒂夫•施瓦茨曼。他們是黑石集團的共同創始人,現年81歲的彼得森擔任集團的高級主席,60歲的施瓦茨曼則出任主席和CEO。黑石之所以如此成功,可以說是兩位元老各自稟賦的完美結合,華爾街的人比喻說,年富力強的施瓦茨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是黑石這部龐大“生財機器”得以順利運轉的“發動機”,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政界及金融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和深厚的人脈資源則是黑石的“潤滑劑”。

   巨資豪賭EOP、希爾頓

  黑石總是在刷新私募股權基金收購金額的新紀錄。

  2007年情人節的前一天夜晚,施瓦茨曼迎來了他60歲的生日,紐約城金融界、政界和演藝界的數百位名流們,身著正式的禮服,前往曼哈頓公園大道夾67街參加了他的生日宴會。就在數天之前,黑石集團剛剛以39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它對全美最大的房地產信托基金EOP(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的收購,這筆交易超過了2006年的HCA收購案─一個由PE組成的財團以3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一家醫院連鎖運營商,成為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作為CEO,施瓦茲曼將接管這家美國最大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相關報道見《新財富》2007年1月號)。

  在這樁收購案中,比黑石的兩位老闆─董事長彼得森和CEO施瓦茨曼更加風光的是該集團房地產部門的負責人─高級執行董事喬納森•格雷(Jonathan Gray),他堪稱此次收購的核心人物。現年37歲的格雷1992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畢業後就直接加入了黑石集團,30歲的時候則被提拔為集團最年輕的高級執行董事。2005年黑石集團房地產部門的執行官約翰(John Kukral)離職後,格雷便成為了黑石房地產部門的靈魂人物。

  與競標對手的爭奪中,施瓦茲曼對EOP志在必得。最終,在2007年2月7日,EOP公司表示其社會公眾股東在一個臨時股東大會上已經同意了黑石集團的並購方案,收購價格為每股55.5美元,連帶黑石集團承擔的EOP大約165億美元的債務,黑石收購總成本接近395億美元,而這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

  為了收購EOP,黑石專門成立了黑鷹信托,其資本金約為160億美元,黑石另借債近200億美元。此外,由高盛、美國銀行等組成的債權融資安排人準備了近300億美元最高限額信貸,可見黑石的收購彈藥相當充足,也足見當時其勢在必得的決心。而對於EOP這個龐然大物,黑石究竟會如何處置呢?實際上,持有EOP並改善它的盈利能力並不是黑石集團的興趣所在。收購完成後,格雷以閃電般的速度拆分EOP。在並購交易完成的當天,即2007年2月9日,房地產開發公司麥克洛(Macklowe)以70億美元購買了EOP旗下8處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房產。畢銀資本(Beacon Capital Partners)以63.5億美元購買了華盛頓和西雅圖的房產。舊金山的Shorenstei公司在波特蘭以12億美元購買了黑石旗下的房產。2月17日,也就是收購交易結束僅一周左右的時間內,黑石已經賣掉了53座大樓,這些資產的交易價格已達146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預測,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近兩三年內從EOP交易中獲得約50%的投資回報。這種結果使人聯想到了兩年前施瓦茨曼手持230億美元的巨資衝進私人酒店業展開地毯式狂購的情景。現在,這些到手的酒店不斷創出收益率的歷史新高,而且根據普華永道的估計,2008年之前,這些資產的收益率每年都將繼續攀升。黑石最終能從EOP身上收獲多少看其今後的運作了。

  僅僅是在收購EOP的5個月之後,黑石集團再次大手筆出手,2007年7月3日以260億美元收購希爾頓所有股份,成為原希爾頓旗下2800家酒店的新主人。黑石的收購史上,不乏這樣的經典案例(表1)。

   堅持不做

   敵意收購

  彼得森在Sony公司擔任董事期間,與其總裁盛田昭夫結下深深的友誼,憑藉此關系,黑石搶得Sony公司出價20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代理權,攫取了第一桶金。之後他們創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經過艱難的募資過程,黑石的第一隻基金籌集了8.5億美元,吸引了32個投資者,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器公司、日興証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的退休基金在內。

  在黑石的成功秘笈中,有這麼一條使得其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並使之獲益非淺─在盛行敵意融資並購的20世紀80年代,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為公司發展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他們發現,運用彼得森強大的人脈關系網與他們每一筆收購生意中的相關公司建立友善關系至關重要,而且無往不勝。這一條現在已經成為黑石的標志性策略,不僅使其贏得了客戶的信任,也使得黑石成為一個連對手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上市是為解決創始人及合伙人身家?

  2007年5月21日,在公眾眼裏一向低調、神秘的黑石集團宣佈,公司計劃在紐約証券交易所IPO,最多籌資47.5億美元。

  黑石上市無疑是私募股權和創投行業史上一個開創先河之舉。盡管黑石並不是第一家進行公開募股的華爾街頂級私募股權基金(KKR公司旗下的一隻基金已經在歐洲上市),但它是第一個將其主體公司上市的私募股權公司。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黑石的IPO中出現了中國的身影。2007年5月20日,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宣佈斥資30億美元購買部分無投票權的股權單位,每單位的購買價格是黑石集團計劃公開發售價格的95.5%。

  以發行價計算,黑石集團的估值約在336億美元,大約是高盛集團的1/3,也低於美林、摩根士丹利,但已超過了老牌投行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公司。由此引來市場對其價值的質疑。

  與此同時,在招股書中,黑石不肯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既不提供每季度收益數據,也不發表收入指導,而且反複說明基金投資者的利益高於股東。招股書中有一個章節題為“我們將成為一家與眾不同的上市公司”,在這部分內容中寫道,“上市會給公司帶來很多好處,我們將繼續保留那些使我們成為一家成功的私有企業的企業文化要素”。換句話說,黑石集團將專注長期投資,公司的投資、經營和戰略性決策並不會因為公開市場的短期行為而發生改變。實際上,基金投資人和股東之間存在天然的利益衝突:基金投資人希望降低管理費用,而股東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動力要求提高管理費用。黑石十分明確地說,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優先於持黑石股票的股東。

  黑石處處表明上市並不等於拱手讓權給股東。董事長兼CEO施瓦茨曼仍然計劃將公司的控制權集中在合伙人手中。黑石集團由其普通合伙人─黑石集團資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BlackstoneGroup ManagementLLC)負責管理,而後者主要受控於公司的高級董事總經理。根據招股說明書中的規定,公司普通股股東只能獲得有限的投票權,無權選舉普通合伙人或公司董事。公司將繼續原有的私人企業管理模式,在該模式下,公司可以確定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價格來買賣權益資產。這意味著,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基金投資人。

  黑石還表示不會受到評級公司的影響。私募股權基金所帶來的巨額債務對於黑石的評級肯定不利。黑石說,在上市的前兩年資本充裕,但之後債務股本比例可能會高達3-4倍,即使上市,也不會改變高杠桿率的運作。

  這樣與眾不同的上市,給美國的監管者帶來一些新問題。黑石的要求跟美國証監會對於股東權益的規定有所衝突。從稅收來看,黑石的收益繳納15%的增值稅(capital gain),而非35%的企業所得稅(income tax),有不少稅務專家指責黑石意在避稅。

  無論如何,與其他公司一樣,上市會給黑石帶來一些競爭以及內部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同時也為其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和投資的不透明性被視為其實現高回報的主要條件,它們一向受益於較為寬松的監管,一旦成為公眾公司,必然被要求遵守嚴格的監管和信息披露制度,向來秘不示人的業績和員工薪酬將會示眾,因此,私募股權投資可自由選擇投資對象,用高杠桿率信貸,積極改革公司治理,著眼長期回報的魅力將不再。此外,私募股權公司的利潤,只有在所收購公司的股權出售以後才可以實現,而這在時間上是非常不規律的。在這種情況下,與目前的投資者不同,小投資者可能無法理解公司利潤的起伏不定,如果公司出現任何麻煩的徵兆,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拋出股票。這就是KKR的上市基金股價低於淨值的一個原因。

  那麼,黑石為何上市?據說是為了給兩位創始人和其他合伙人解決身家問題,讓每一個人都清楚了解到自己擁有多少身家,以免在兩位創始人離去之後,因為利益爭奪而使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分崩離析。這一點在施瓦茲曼的言論和舉動似乎有所體現:他一直以來對公共持股嗤之以鼻,就在黑石集團宣佈上市計劃的前一個月,斯瓦茨曼還在宣稱股市的價值已被“高估”(overrated)。然而,人們並未如願在招股說明中看到斯瓦茨曼、彼得森和其他主要合伙人的股份,有著在高潮期套現企圖的他們仍然保持著隱秘低調的作風。就公開信息,彼得森將於2008年退休,屆時他可以出售其股份;而據美國媒體猜測,斯瓦茨曼的資產超過100億美元。實際上,黑石上市後,施瓦茲曼可以釋放一部分自己的股份(被認為有40%之多),而不喪失控制權。雖然如果這被當作是市場處於高峰時的無恥套利行動,他可能會失去黑石集團一些 “有限合伙人”的尊重,這些人包括投資股權收購基金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富有的個人。

   躍躍欲試中國市場

  過去幾年裡,黑石一直把亞洲的投資重點放在印度。2006年,黑石在印度累計投入高達10億美元。然而,各種跡象表明,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黑石新的投資前沿陣地。

  然而,黑石在中國的開局似乎並不順利。2004年8月,當時全球最大的旅遊集團─美國勝騰旅遊分銷服務集團(Cendant TDS)全資子公司勝騰TDS中國控股公司與中青旅合資成立了中青旅勝騰旅遊有限公司(遨遊網),通過互聯網開展酒店、機票及包價旅遊產品和其他旅遊業務,其中,中青旅持有遨遊網60%股份,勝騰TDS中國控股公司持有40%股份。不過,中青旅與勝騰的合作並不成功。隨後,中青旅將所持有遨遊網全部股權分次轉讓給了Travelport。由於2006年6月黑石出價43億美元收購了Travelport,遨遊網由此成為黑石集團的“孫公司”。股權轉讓後,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郭曉冬接替原CEO位置,中青旅方面才開始向遨遊網提供更多的資源,施加更大的影響。遨遊網目前的實際運營已完全由中青旅方面負責。

  然而,這種調整並沒有給遨遊網帶來經營上的突破。據中青旅年度報告,遨遊網2006年虧損2836萬元,加上2005年虧損的約3172萬元,誕生不到2年的遨遊網累計虧損總額已達6000萬元。無奈之下,黑石決定退出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將所持遨遊網60%的股份轉讓給中國青年旅行社(香港)有限公司(中青旅注冊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交易價格為250萬美元,相當於每股0.22元,交易完成後,遨遊網將成為中青旅屬下全資控股子公司。

  但這並不意味著黑石就此放棄中國市場。2007年1月11日,黑石成功邀請曾在2001年至2003年任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出任黑石高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職務。梁錦松上任後,馬上就開始了其拓展中國市場的行動,並最終促成了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投資黑石。施瓦茨曼表示:“這筆投資非常重要......並且是中國循環利用外匯儲備的開始,也是全球資本流動發生改變的典型案例。”

  作為還未在中國實質性開展業務的唯一一家私募股權基金,黑石的實力值得投資界和產業界關注。目前,黑石集團擁有52個合伙人和750名雇員,單單在2006年,就新募集了156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截至 2007年5月1 日,黑石集團管理的資產達884億美元左右,是華爾街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黑石集團擁有60多名在多個領域具有專長且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其主營業務基本涵蓋不同資產類和不同資本結構的資產管理,其私募股權基金通過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w五隻基金和 Blackstone Communications Partners funds管理著逾324億美金的資產,投資了全球100多家公司。而聯手世界500強大公司共同投資是他們的主要風格,如與時代華納投資“六面旗主題公園”(Six Flags),和AT&T投資Bresnan;迄今,其投資並持有的公司總企業價值(Portfolio enterprise value)超過1500多億美元。其房地產投資部門主要在北美和歐洲投資房地產資產和公司,截至2007年5月1日,進行交易 214宗,總投資規模達133億美元,企業總價值超過 1022億美元。最近黑石還參與收購北美最大的地產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

  此外,黑石還有對衝組合基金、夾層基金、高級債券基金、自營對衝基金和封閉式基金,另外還提供各種金融咨詢服務,包括並購咨詢、重組和重建咨詢以及基金募集服務。
盛希泰

正在下载视频播放器...